<form id="vzvdf"><big id="vzvdf"><menuitem id="vzvdf"></menuitem></big></form>

    <address id="vzvdf"><big id="vzvdf"></big></address>

    <form id="vzvdf"></form>

      0755-26410380

      首頁 -新聞資訊 -公司新聞 -半導體下一個十年的競爭高地

      公司新聞

      半導體下一個十年的競爭高地

      發布時間:2021-09-03作者來源:華盛瀏覽:1126

      在全球缺芯、叩問產能的形勢下,在摩爾定律放緩的情況下,“制造”不僅是關鍵所在,更是命門——大量的市場需求、屈指可數的供應商、高筑的進入門檻、巨大的競爭壁壘,以及摩爾定律紅利工藝節點所剩無多的情況下,制造越來越成為產業發展的關鍵。


      晶圓制造水漲船高


      IC Insights今年9月發布的報告顯示,預計2021年晶圓代工市場總銷售額將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,達到1072億美元,增長23%。


      晶圓制造繁榮的表象下,是財力和實力的競逐。


      晶圓工廠的建設周期非常長,從宣布建廠到投入量產至少需要兩年。通常晶圓廠每層面積可達3-4萬平米甚至更多,相當于比6個橄欖球球場的面積還要大。而根據工廠的規模估算,每個工廠投入的金額至少是100-150億美元。并且,投資100-150億美元僅是起始投資,運營成本每年約為10-30億美元。而在摩爾定律指揮棒下,一個工廠每年還要進行固定資產投入,約為30-50億美元。


      晶圓制造繁榮的背后,還有芯片日益凸顯的支柱地位。


      今年很多從業人員都感同身受,由于疫情、電子化加劇等因素帶來的影響,特別是在汽車領域,芯片短缺現象非常明顯,汽車產量下降,行業由此營收減少2000多億美元,直觀反映了芯片這一支柱產業對行業經濟的重大影響。


      再從芯片本身的生產流程來看,制造的價值在逐漸抬升。一塊芯片的誕生之旅始于研究,來自企業和學術界工程師、科學家開發了革命性的制程和封裝技術,經歷電路設計、物理設計,轉換成光罩模板,再到制造、晶片分揀、封裝測試、成品出貨,共需要六個步驟。


      圖片


      而第三步“制造”環節耗時最長,新一代制程技術的研發至少需要4-6年,且要達到大規模量產,良率90%以上。并且現在大規模制造所需要的最先進的邏輯電路制造技術,可能要在工廠經歷5個多月,2000多道工序,制造變得越來越復雜。


      晶圓制程和先進封裝

      界限日漸模糊


      在日前的2021 IEEE國際電子器件會議(IEDM)上,英特爾發布了多篇論文,這樣的發文數量在往年并不多見。幾篇論文主要聚焦于在封裝、晶體管和量子物理學方面的關鍵技術突破,這些突破也表明了英特爾為繼續推動摩爾定律演進,正在開足馬力對前沿領域進行探索。


      首先,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核心的微縮技術。英特爾的研究人員概述了混合鍵合互連中的設計、制程工藝和組裝難題的解決方案,期望能在封裝中將互連密度提升10倍以上。今年7月,英特爾宣布計劃推出Foveros Direct,以實現10微米以下的凸點間距,使3D堆疊的互連密度提高一個數量級。為了使生態系統能從先進封裝中獲益,英特爾還呼吁建立新的行業標準和測試程序,讓混合鍵合芯粒(hybrid bonding chiplet)生態系統成為可能。


      圖片


      英特爾制造、供應鏈和營運集團副總裁、戰略規劃部聯席總經理盧東暉博士對<與非網>表示,制程節點之所以重要,其實還是摩爾定律的魅力。更高的組件密度,能帶來更小的IP占用面積,讓芯片功能更好、能耗更低、功效更高,從而實現更快速的運算,更高的動態范圍,提高空閑時的能效,提高滿負荷的最大速度。


      那么,為什么要在互聯密度上孜孜以求?


      從技術層面來看,標準封裝到嵌入式多管芯互聯橋接或 EMIB,封裝中將包含更多模塊或晶片,凸點間距會越來越小,從100微米凸點間距變為55微米甚至36 微米。英特爾的Foveros開始將芯片堆疊在一起,研究橫向和縱向之間的互連,其凸點間距是50微米,這將使每平方毫米約有400個凸點。


      圖片


      在未來,英特爾想要做的是縮減到大約10微米的凸點間距,并達到每平方毫米10,000個凸點,這樣就可以在兩個芯片之間實現更多的互連,從而能夠提供更小、更簡單的電路。這樣就可以實現一個更為簡單的電路,不必做扇入(fan-in)和扇出(fan-out),可以使用更低的電容,也可以降低該通道的功耗。


      目前,手機的計算能力遠遠超過了20年前主流的數據中心,同時,汽車的電子化、家居的智能化等等,這些變化對芯片的要求只會越來越高。


      “順應這些趨勢,緊隨而來的就是大量的計算,而摩爾定律意義就是繼續推進與加速計算功能優化”, 盧東暉博士表示,“用戶正在尋求更高級別的定制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特定市場需求,這未必需要最小和最先進的芯片,這意味著半導體公司可以優化制造來平衡客戶的需求和晶圓成本,而將更多不同的節點或IP組合,在不同的制程或節點上混合集成,就可以為特定需求進行深度定制。


      盧東暉博士認同,先進封裝絕對是將來的主流技術之一,并且晶圓制造與先進封裝之間的界限正越來越變得不那么截然。他以IEDM發表的論文中一個重大突破舉例,芯片封裝原有的一些工序,所需要的潔凈度是1萬級,但是新技術需要100級。因為傳統封裝尺寸很大,1萬級就意味著在一個潔凈室里,每立方米大于0.5微米的顆粒數要低于1萬,而100級的話就是要低于100,相差100倍。原有組裝廠的潔凈室環境是無法實現這一要求的,未來,封裝廠的升級方向會逐漸向晶圓廠的要求靠近,先進封裝廠跟晶圓廠的區別越來越小,例如現在新的先進封裝必須要100級的潔凈室,其實和晶圓廠的要求是一樣。


      先進封裝

      助力芯片走向深度定制


      圖片

      芯片從單晶片集成SoC,正在向集成GPU、CPU、I/O等多晶片的方向發展。未來,在單獨的IP層面/小芯片層面進行驗證將成為趨勢。


      隨著每個獨立的IP占用更小的區塊,一定空間內所能集成的區塊/IP將會越來越多,這意味著可實現的IP功能更多,可復用的IP更多??梢灶A見的是,通過先進封裝的提升,未來的半導體產品將越來越走向深度定制,這也是產業界致力于異構集成的真正原因。


      盧東暉博士強調,未來,先進封裝起到的將是重新架構的作用。這不同于傳統的封裝,只是在芯片裝完之后防水、防塵、滿足散熱要求等。


      隨著芯片的功能越來越多,僅集成在一個芯片上的成本非常高,有些功能模塊可能不需要更新制程,有些功能模塊可能需要非常先進的制程,所以最好的辦法是把不同的功能模塊根據自身技術分開,然后封裝在一起,這樣可以利用局部優化,來達到在封裝層面上的重新架構。對用戶而言,體驗是一樣的,依然還是一個芯片,但是對于制造商而言,這樣可以更加優化成本,也可以更加優化電路設計。


      圖片


      沿著英特爾的制程路線圖來看,可以看到在FinFET時代的后期階段,從SuperFin 10nm到Intel 3,EMIB 2.5D和Foveros Direct HBI等先進封裝技術將在技術演進中發揮重要作用。


      并且在Intel 3之后,將會由FinFET進入Gate All Around(GAA)時代。根據英特爾今年定下的目標,到RibbonFET這個階段,也是2024年之后,要重新奪回制程技術的領先地位。英特爾目前在醞釀的黑科技有哪些?


      從最新公開的資料來看,3D CMOS是一個重要方向。通過GAA RibbonFET(Gate-All-Around RibbonFET)技術,英特爾希望堆疊多個(CMOS)晶體管,實現30%至50%的邏輯微縮提升,通過在每平方毫米上容納更多晶體管,以繼續推進摩爾定律的發展。


      圖片


      并且,為了克服傳統硅通道限制,英特爾正探索用僅有數個原子厚度的新型材料制造晶體管,從而實現在每個芯片上增加數百萬晶體管數量。在接下來的十年,實現更強大的計算。


      圖片


      寫在最后


      越來越多的半導體產品正在從SoC向片上封裝系統轉變。未來,在不同制程節點上“混搭”獨立的芯片或單元,并使用先進封裝技術將它們集合在一起,已經成為顯著趨勢。


      目前業界幾家主流的制造商,雖然在命名方式上有所不同,臺積電叫Chiplet小芯片/芯粒,英特爾叫3D packaging(3D封裝)或advance packaging(先進封裝),其實意義基本一致。未來的方向,首先先進封裝確保了芯片設計不再局限于必須只用一種制程技術;其次,它可以給用戶提供更大的定制化要求,滿足未來多樣化的產品需求。


      據市場調查公司Yole,全球先進封測行業的市場規模將繼續增長,預計從2020年的260億美元增長到2025年的380億美元,年均復合增速達到8%。先進封裝將成為全球封測市場的主要推動力和提升點,同時,先進封裝相較于傳統封裝具有更高的附加值,也已經成為晶圓制造的價值高地。


      英特爾在IEDM 2021上披露的突破性進展,顯示出實現半導體價值高地的路徑還包括:在300毫米的晶圓上首次集成氮化鎵基(GaN-based)功率器件與硅基CMOS,以及利用新型鐵電體材料作為下一代嵌入式DRAM技術的可行方案。此外,還展示了首例常溫磁電自旋軌道(MESO)邏輯器件,這表明未來有可能基于納米尺度的磁體器件制造新型晶體管;同時還有300毫米量子比特制程工藝流程,該量子計算工藝不僅可持續微縮,且與CMOS制造兼容,也是未來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。

      jizz国产大全_动漫jizzxxx视频大全_jizzhut视频大全_首页